第78章 天山下的新基石(2/3)
有何不妥吗?"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工匠小心翼翼地问道。谭嗣同摇摇头:"并非不妥,只是..."
他站起身,指向不远处新筑的墙体,"这段墙才砌好三日,已经出现细微裂缝,若是遇到暴雨或敌军炮击,恐怕..."
老工匠叹了口气:
"大人明鉴。咱们新疆不比内地,材料稀缺。这糯米浆都是从甘肃运来的,价钱贵得很,掺多了成本太高,掺少了又不够牢固。这城墙年年修,年年塌,咱们也愁啊!"
谭嗣同若有所思地点点头。他环顾四周,看到工匠们用木槌夯实土层,用简陋的滑轮组吊运石块,一切都显得那么原始而低效。
他不禁想起在江南制造局看到的场景——蒸汽起重机轻松吊起数吨重的钢梁,钢筋水泥构筑的厂房巍然耸立...
"老伯,若有一种材料,三日便可坚硬如石,抗压抗拉,不怕水浸,造价还比这糯米灰浆便宜,你们可愿使用?"谭嗣同突然问道。
老工匠和其他几个工匠面面相觑,露出怀疑的神色:"大人说笑了,天底下哪有这等神物?"
"有的,叫水泥。"
谭嗣同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,"西洋人称之为'波特兰水泥',我在上海亲眼见过。用它与砂石混合,浇筑成墙,坚固无比。"
"洋人的东西?"
老工匠脸色一变,连连摆手,"使不得使不得!咱们祖祖辈辈都用这糯米灰浆,虽不说多好,但稳妥。那洋玩意儿,谁知道会不会有什么古怪?"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谭嗣同没有反驳,他知道要改变人们根深蒂固的观念并非易事。他拍了拍老工匠的肩膀:
"无妨,你们先按老法子修着。我去想想办法。"
回到临时住所,谭嗣同点亮油灯,从行囊中取出几本笔记。
这是他当年在江南制造局参观时记录的关于水泥生产的资料。
他仔细翻阅着,不时在纸上勾画。
"石灰石...黏土...煅烧温度..."他喃喃自语,"新疆应该有这些原料..."
窗外,月光洒在天山雪峰上,映出一片清冷的光辉。
谭嗣同望着远方的雪山,心中渐渐有了计划。
一个月后,迪化城外一处废弃的砖窑被重新启用。谭嗣同带着几名工务局的年轻吏员和工匠,开始了第一次水泥试验。
"大人,按您的吩咐,石灰石和黏土已经按七比三的比例混合研磨好了。"
一个叫周安的年轻吏员报告道。
谭嗣同检查了石粉的细度,满意地点点头:"好,装入窑中煅烧。记住,火候是关键,温度不够则反应不完全,过高又会烧过头。"
窑火点燃,浓烟升起。谭嗣同亲自守在窑旁,不时调整通风口控制温度。
汗水浸透了他的衣衫,烟灰沾满了他的脸庞,但他浑然不觉。
三天三夜后,窑火熄灭。谭嗣同迫不及待地打开窑门,取出已经烧结成块的熟料。
经过再次研磨,掺入适量石膏粉,第一批新疆本土"试验版"水泥终于诞生了。
"快,取些来试试!"谭嗣同兴奋地指挥道。
他们用水泥、沙子和水按比例混合,浇筑了几块砖大小的石块,同时用传统糯米灰浆做了对比样本。
等待试块硬化的日子里,谭嗣同几乎寸步不离试验场。
第四天清晨,他轻轻敲击水泥石块,发出清脆的响声。
"成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