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保持真正的年轻----提肛和脚的锻炼(4/5)
的存在,只在意“关节的开合,大筋的崩弹”。反之,如果我们将“关节”放松,那会产生怎么样的结果呢?那就如同一幢没有“钢筋”的房子,摇摇欲坠,更别谈发劲了。
如果我们可以在“撑筋拔骨”的基础上,做到“以意领劲”,这又到了另一个层次,可以达到“化”境,所谓“一羽不能加”,丝毫的外来影响,都可以做到自动化的“开弓放箭”,在这样的状态下,从外表来看,人又是“松”的,所以说,“松与紧”并不是绝对的,只是客观存在着!
当我们能够用身体发劲,尤其是“脊柱”发劲的时候,要避免“震头”,或者说“力上头”,打多了会有晕噘感,此时要注意“气不过喉”。
其实跟“气”没有关系,气也到不了头部,关键问题在于“劲力引导”,所谓“引导”,我们在发劲的瞬间,如果能够“压肩、合肩夹肘”,劲力顺肩而出,直达手梢节,则完成了一次完美的打击。
劲力的发放如水管通道中的水流,堵住一个口,则顺势而行,由其它出口涌出。我们在讲述劲力的时候,用“管道论”同样可以说明问题。
当我们将一个管道的“口子”堵住,管道内的压力不断增大,水压驱使推开堵塞物,喷射而出,这就是我们所求的“劲力”。
“压肩、磨臂、扣肩、合肘、磨胫”……则是“堵塞物”,是产生“劲力”的前提。所以练拳时,“阻与发”是不相矛盾的,是一对随影而行的伙伴!
【在意不在力】“在意不在力”,粗一看,似乎要我们将肌肉全部放松,用意念去引导的意思,实际上用意是一个产生“阻力”的过程,我们练就“身备五弓”,就必须要懂得如何去“开弓”,这是关键。
但肌肉用力又会阻碍关节缝隙的撑开,使大筋无法撑拔,所以就得用意识去协调,而意识的根源必须建立在身体关节的“锁”与身体自身的“磨”上面,在肌肉不参与工作的情况下,使关节能够撑拔,大筋能够产生“劲”。
因此变主动用力为被动用力,借助自身身体的“磨”产生阻力,达到“开弓”的目的!
练拳的根本目地是增强实战能力,根本的改变是对人体的深度开发,家里养的猫、狗,他们天生有速度有劲力,反应迅猛……。
从根本来讲,不是它们拳打得好,而是它们身体的开发程度比人高很多,“筋骨、关节、内脏”都很强,它们的一举一动都在锻炼自己,伸一个懒腰,追逐嬉戏……,无不透露着对自身潜力的最大化表现。
如果说,我们人也可以用很简单的方式开发身体,并且融入生活,坐、立、行、走间都能够用筋骨去带动,用整体去运动,用内脏去主宰,我相信,即使我们啥拳也不练,也会比一般人厉害。
人用智慧创造了拳,可以使攻击变得科学,环环相套,紧锣密鼓,与此同时,如果能注重自身潜能的开发,必定如鱼得水,有所建树!
传统武术讲“撑筋拔骨”,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,“大筋”有两种类型,一种是介于关节之间,用于固定骨关节,并且保持关节有一定弹力的肌腱韧带。
另一类连接“肌肉”与骨关节之间的,区别于肌肉,但又跟肌肉连为一体的物质,如“跟腱”就是其中一种。有骨节的地方就有“大筋”,所以整个人体被大筋所连接着。
人们在运动时,一般很难分清到底使用的“大筋还是肌肉”,所以比较含糊。
健美运动员,就是通过不断刺激肌肉,使其变得发达而有线条,而我们练拳又恰恰相反。
我们要尽量避免肌肉用力,使肌肉处于放松的状态,借助各种阻力使大筋拉紧,而后能够崩弹,产生更快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