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保持真正的年轻----提肛和脚的锻炼(3/5)
肩扣肩,劲力自然窜向两手臂。所谓“打人不费力”,并不是不用力,而是充分运用了大筋崩弹所产生的动能,达到发劲的目的。
有很多人跟我讲,我年纪偏大了一些,是不是练心意拳不太适合,其实我们的训练体系采用了筋骨发劲,在正确掌握发劲方式以后,可以很轻松完成训练的,根本就不存在吃不消,练不好的说法!
反而年龄偏大一些,筋骨更加老道,劲力会更加通透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些老前辈,老宗师,即使到了残余之年,一样可以一掌将人打飞的道理!
以前总是在讲“练武不练功,到老一场空”很多人把这个归属于练丹田,其实,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,丹田本不存在,只是一个假想,如何又能练得了呢。
真正需要我们盘练的,是你的大筋,关节,跟内脏,这些的强大,才是你骄傲的本钱。
我认为在健身房练肌肉的人是最勤奋的,他们一周不练,肌肉的质感立刻会发生变化,所以每周都得坚持训练,以保持好原有的肌肉质量。
练拳,我觉得倒是最省事的,因为大筋一旦练开以后,哪怕吃饭拿筷子,走路散步,都在用着它了,所以功夫到了,你即使五年不去盘练,它都不会退!
练拳,就是练回动物的本能,让我们自身在速度、力度、敏感度方面,达到前所未有的状态。
打实战需要“术”但这些并不需要多,就像老虎、狮子,包括猫、狗,它们的绝招也就三两下,凭借的就是那份与生俱来的灵动性。
《心意拳》讲,灵劲上身天地翻,我们最终的目的,就是要做到一个“灵”。
我们在实战中,能够做到单个弓发劲,也可以多个弓一起发劲,甚至还可以几张弓产生合劲,打出一股霸道的劲力。
当然这需要手脚,大脊的筋骨跟神经反射的高度结合。“惊起四梢永无惧,灵劲上身天地翻”。
什么是功夫?功夫就是速度、劲力、技术,如果我们已经有了技术,最缺乏的就是速度与劲力,传统拳的速度劲力来自于“撑筋拔骨”。
这是成就功夫的基石,逐一开发好每个关节,使筋骨能够崩弹,当所有的大关节开发好了,我们再整合,一部强大的“人体机器”就出现了!
历代功夫的盘练,都是以基本功为核心,所谓的基本功,不是压肩,拉胯,压腿,踢腿……而是“筋骨”的训练,让每个关节装上一个“弹簧”,是我们最需要做的。
中国拳种繁多,每种拳都有其擅长,被历史丢失的,就是使“攻击力”斗增的“基础训练”,所以说传统拳不缺少技术,需要的是为她加上一对翅膀!
“胯与脊”是主宰人体运动的顶梁柱,人体的运动构架主要来自于这两者,是运动的核心。
“胯与脊”之间有着特殊的生理连接,既可以独立运动,又可以联合发劲。
小主,
“胯”主横向的劲力,“脊”主纵向的劲力,两者合成“螺旋劲”。
要使胯的运动跟脊柱的劲力相整合,关键在于“命门”,说到这个穴位,大家一定觉得非常神秘,充满幻想。
所谓“命门后顶”,“两肾后逼”,其实质是调整“腰椎”段的状态,使“腰椎”后移,令整个脊柱成“弓”,与“胯”一起,变成一张“大弓”,此时则可以借助“胯”动来主宰脊柱崩弹的时机,说到底,“胯”实际上是“脊柱”发动的根源!
练拳时主“松”还是主“紧”,还是“松紧变化”呢?“松”是松的肌肉,“紧”是紧的大筋,是两个不同的范畴,但可能又同时存在,或者说,我们在练习“大筋”时,忽略肌肉